丁春林的驻村故事:踏清河的明天会更美好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3-05-30 18:25:29


(相关资料图)

“两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只觉得日子过得太快,还来不及深入地了解这个村子。”两年来,驻村干部丁春林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踏清河村组干部朝夕相处,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村,学会了一点点少数民族话,不知不觉已然成了小村的一份子,舍不得这山、这水、这里的人们……

“这是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小山村。”丁春林说。一条弯弯的小河蜿蜒流过全村,这里依山傍水,山川苍翠,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良。来到踏清河,不仅可以感受绿色生态的自然风光,更可以参观茶园、咖啡园,还可以体验采收茶叶、茶叶加工、采摘坚果的乐趣。更难得的是可以领略傈僳族民族文化特色,欣赏傈僳歌舞,品傈僳美食,尝傈僳美酒。踏清河村饮食文化别具一格,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漆油鸡、峡辣和黄焖小乳猪。漆油鸡采用云南省怒江州特有漆树籽油脂和生态土鸡烹制,是傈僳妇女坐月子的必备补品。黄焖小乳猪一般采用2月龄、10公斤左右的生态小乳猪制作,鲜嫩清香,代表着傈僳人款待贵宾的最高礼遇。峡辣是傈僳人宴请宾客不可或缺的美酒,敬上峡辣代表着傈僳人迎宾的最高礼节。

“这也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小山村。”丁春林介绍,踏清河村聚居着汉、彝、哈尼、傈僳、白族等15个民族,其中1997年从怒江州泸水县迁移过来的傈僳族群众占总人口的80%。他们能歌善舞,涌现出了像“咖农组合”“兄弟组合”这样当地小有名气的文艺小团体,民族文化别具特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引领全村发展的动力源,丁春林与踏清河村组干部勠力同心,无私奉献,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全体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携手共建幸福村。在他们的带领下,踏清河村民热情高涨,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谋发展成为了自觉,大多数村民主动要求自筹资金开展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大龙洞小组自筹资金10余万元修建了宽2.5米的水泥生产道路1.2公里。移新一组自筹资金硬化生产道路近1公里。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举,彰显了踏清河村“团结一心谋发展,信心百倍求振兴”的精神风貌。

由于缺乏资金,小组干部特别是“三治委员”没有物质激励。客观上对小组干部和三治委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绝大部分村组干部全然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尽心尽力服务群众。村组干部忙里忙外,农活家务基本全靠家人。有的村干部白天村里公务忙,晚上还得家里忙,不理解的家人还会抱怨几句。虽然有着诸多的误解和无奈,但村组干部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减。丁春林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50多岁的小组干部,肤色黝黑,瘦高个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在小组里却有着极高的声望。为了及时上报村里安排填报的统计表或工作资料,好几次这位干部不顾天黑路远,孤身一人骑着摩托车把统计表和工作资料及时送到工作队手里。从他手里接过用塑料袋悉心保护的文件资料,虽然有些褶皱,但是没有一点浸水和破损。“老李哥辛苦了!都这么晚了,还亲自送来。”丁春林大声说道,小组干部笑一笑说:“不是说今天就要交来吗?怕你们急着用。”“吃饭了没有啊?”丁春林问。“还没的,刚从地里回来”。丁春林激动地说:“大哥太感谢你了!你真是太好了!”小组干部说道:“农民嘛,就是这样啰。”看着他骑着摩托车逐渐消失在夜幕中,丁春林内心一股难以名状的暖流和钦佩油然而生。

高手在民间,傈僳兄弟勤劳能干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丁春林有一个40出头的傈僳族好朋友,虽然黑黑廋廋,本领却不少。农村里常见的大货车、小汽车、拖拉机、三轮车、两轮车没有他不会驾驶的;农村里常见的猪牛羊、鸡鸭鹅没有他不会饲养和屠宰的;村里茶叶、咖啡、坚果三大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没有他不擅长的。在增收致富方面他敢闯敢干,摸着石头过河,先后尝试了魔芋引种种植、西番莲新品种热情果引种种植、最近又新建了苗圃准备培育咖啡种苗……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傈僳兄弟,还有好几个。“只要他们在,乡村振兴指日可待!踏清河的明天会更美好!”丁春林充满信息的说。(普洱市思茅区医疗保障局供稿)

  • 热门推荐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