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米来说,坚持高端化转型,持续打磨技术,通过全场景产品满足不同用户客群的需求,或将为自身撬开更多增长口子。
吉姆 ·柯林斯(Jim Collins)在《基业长青》中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增长飞轮”,他认为,企业管理者最高级别的任务,就是将承重的轮子转起来,形成自推力,最终实现经营层面的迅速增长。
(相关资料图)
但想要让轮子从静止态到运动、从运动到保持速度,需要不断克服过程中的摩擦力,放置在商业领域当中,就是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这正如今天的小米,从手机到穿戴硬件、仿生机器狗,从专业影像旗舰到折叠屏高端机,从AI布局到全面推进大模型研发和落地,小米的每一步,不仅仅是雷军的梦想与成长,同时亦是数万小米人的星辰大海。
在听完雷军的第四次年度演讲“成长”之后,市场忽而发现,小米已不再是当年的小米:不变的是对技术、对用户为核心的那份坚持,而发生改变的是,小米正重塑自己,进一步跻身全球头部科技公司的那份勇敢。
谈到成长,雷军坦言,小米过去三年的高端探索之路,是其近十年来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体验。
“小米的高端探索,从小米10开始。刚开始很顺,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小米11 就遭遇重大挫折。大家憋了一口气,花很大力气做小米12,但还是不达预期。大家没想到做高端这么难,更没想到投入这么大,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
事实上,以高性价比打动世人的小米,想要在短期内实现升维走通高端化路线,其实并不容易。相较于手机厂商门集中进攻高端市场,“成于便宜”的心智已深深扎根消费者的心中,想要改变这一点,难度甚至不逊于真正的技术创新。
尽管小米内部也曾对这个战略决策充满争议,但按照雷军对于市场周期、消费分化等方面的趋势判断,小米仍选择了坚持,并将高端化之路视为公司的“生死之战”。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小米13系列身上,秉承“体验优先”的理念,实现销量、口碑双赢:当时全渠道预售开启后仅一个多小时,线上渠道全部售罄。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市场智能设备新机型激活数量排名中,小米13以453.5万台排第三,是TOP5中唯一的4000元以上机型。此外,小米2023年Q1财报显示,大陆地区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创单季新高,同比增长超18%。
纵观整个硬件市场,流水的机型,铁打的淘汰赛,似乎没有哪个品牌能在“铁王座”上坐得稳稳当当。特别是存量博弈下,迎面而来的,既是压力亦为挑战,格局重塑的间隙之中,往往也孕育着新的突围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小米13系列硬生生在消费市场之中博出了“自己的姓名”,这不仅坚定雷军的高端决心,也顺势推动了内部达成战略共识。
时至今日,站在第四次年度演讲的舞台上,雷军更是为市场带来了更多高端产品的惊喜,刚刚发布的小米MIX Fold 3便是经典代表作。
从外形来看,MIX Fold 3轻仅255g起,折叠厚度仅10.86 mm ,展开厚度仅 5.26mm,这归功于小米自研的龙骨转轴。
龙骨转轴也大幅提升了整机的可靠性,它采用3级连杆机构设计,拥有多达14个可动关节,有效避免了屏幕因跌落受力产生的过度形变。其展开态和折叠态的厚度分别减薄8.6%和12.5%,兼得轻薄与全能。
此外,小米MIX Fold 3还提供了采用小米龙鳞纤维材料的特别版本——龙鳞纤维是由小米自研的航天纤维复合材料,集成了高硬度、高韧性的芳纶纤维和陶瓷纤维,测试数据显示,其抗跌落强度是微晶玻璃的36倍。
于小米生态而言,手机业务自然是“压舱石”一样的存在,除此之外,小米一直愈发看重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成长。作为2018年就被小米定义为“第二增长曲线”的IoT,在“手机+AIoT双引擎”模式下,得到了重点培育。
2023年Q1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小米AIoT平台已经连接的IoT设备数达到6.2亿,同比增长29%;米家APP3月份的MAU(月活用户数)达到7810万,同比增长18.8%。
此次发布会,小米还带来超大平板小米平板6 Max 14、小米手环8 Pro、小米第二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2等重磅产品,其中,尤以CyberDog2吸睛。
相比上一代,CyberDog2的身材更小巧、仅重8.9kg,接近一只杜宾犬的体型。其搭载小米自研的CyberGear微电机,能完成连续后空翻、摔倒爬起等多重高难度动作,力度控制也更为精细,甚至可以做到连续触碰豆腐不会碎的程度。
CyberDog2还搭载了AI融合感知和决策系统,配备19个传感器,使其能听、能看、能感知。而这种更智能、更仿生、更灵敏的智能硬件背后,无不是小米对于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和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期许与探索。
随着小米在产品逐渐找准了高端的调性,步入高端正循环后,其正在不断加固自己的高端化护城河。
“技术创新”,是此次年度演讲中第二高频出现的词语。演讲现场,雷军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同时,他还公布了小米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未来5年,小米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站在新生产力的起点,AI是小米首要布局之地。
自2016年组建AI团队,到2023年4月成立大模型团队,7年来进行了6次扩展,人员规模已超3000人。小米AI的技术能力目前已经覆盖了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多模态等众多方向,并全面赋能了从手机、汽车、AIoT、机器人等多个业务板块。
这里不得不提到小米的大模型。
自去年底ChatGPT一炮而红以来,国内外数百家科技大厂、互联网公司、ICT厂商、投资机构相继下场,一时间,大模型所掀起的热浪于全球范围都是无人能及。如同一辆通往未来的列车,所有企业都想搭车。
雷军也在现场公布了小米的大模型战略——全面拥抱大模型,按照既定战略规划,接下来,小米将全面推进大模型的研发和落地。
只不过,从市场角度来看,大模型领域也有着几个不可避免的路障:一方面,大模型背后需要有强大的算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有着此前云服务的基础,用户对大模型的期待更偏向于精细化、定制化,希望获得更强的AI服务。
基于这种需求认知,小米的大模型技术不同于其他大模型厂商在云端上训练和测试,而是选择轻量化、本地部署作为主力突破方向,优先考虑在移动端实现端侧的跑通,让每个人能在手机端最先感知到大模型的价值。
而之所以走这样的路线,雷军也给出了具体解释:因为大模型需要非常多的个人数据,涉及到个人隐私,同时涉及到巨大算力。而小米推出的MiLM-6B大模型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让用户既可以拥有数据安全,又可以拥有大模型的先进生产力。
此外,他还透露了小米大模型一些新的进展,小米自研的端侧大模型已经在骁龙平台跑通,目前自研13亿参数端侧大模型的效果,在部分场景上可以媲美行业60亿参数的云端大模型。已拥有1.1亿月活用户的“小爱同学”,也将全面接入小米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也公布了大模型MiLM-6B的评估测试成绩,在C-EVAL权威榜单上取得同参数量级排名第一,CMMLU中文向大模型取得排名第一。
硬科技探索的背后,是小米高额的研发投入。据悉,2022年研发投入约160亿元,过去六年(2017-2022)研发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8.4%。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50%。而这也直接印证了小米对高科技、高端市场的执着追求。
有 行业分析人士 指出,通过产品、服务、体验等等,在用户心智上下功夫, “心 价比 ”或将成为 小米 新的价值锚点。
"心价比"可以赢得人心红利,带来更坚固的信任基石,以及更强的溢价能力。毕竟,因偏爱而下单,消费决策链路自然会被大大缩短,购买率就会显著提升。
外部给出“心价比”这种新的定义,对小米来说,无异于一种新的价值认定,但抽丝剥茧来看,其本质还是立足于科技能力的迭代。
创业13年来,小米凭借前期的投入,极度重视技术研发,多年的技术沉淀也正走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
目前,小米的技术研发布局已进入 12 个技术领域,包括 5G 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
在知识产权方面,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已超3.2万件。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排名,小米专利族占比4.1%,首次进入全球前十。
正是基于自研技术的加持,从中长期来看,智能手机、可穿戴硬件、仿生机器人、物联网业务、造车业务等各业务板块,都在各自的赛道中有着自己的存在感。
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估算,从2022年起,高端智能手机将取代中端手机,成为智能手机销量最高的价格区间。2022-2027年,高端智能手机将占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33%~36%,占全球智能手机批发收益的73%~75%。
在流量愈发稀贵、增长日益见顶的形势面前,想要为未来赢到更大的生存空间,提高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心价比”变得十分重要。对于小米来说,坚持高端化转型,持续打磨技术,通过全场景产品满足不同用户客群的需求,或将为自身撬开更多增长口子。
“今天的竞争都是同质化竞争,我觉得我们就是要做独特的产品,做不一样的产品,做更好的产品”,按照雷军的话来说,只有认知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这是他近十年来最大的收获。
对于当下不少人面临前途、未来普遍感到焦虑和无措的问题,雷军借以自己和小米的成长经历,为他们送去了自己的鼓励——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你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激情和理性是互通互益的,是的,市场该重新认识小米了。
上一篇:8月18日VPN板块跌幅达2%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