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湿地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方向负责人唐以杰,受邀开展潮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计划之红树林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受到当地群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欢迎。
(资料图片)
红树林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其生态功能有目共睹。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面铺开,广东正进一步建立健全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致力将红树林打造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潮州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现有红树林面积约43.56公顷。其中,海山镇高山围湿地公园原有红树林面积约14公顷,在饶平县柘林湾、海山镇、黄冈镇、汛洲岛营造及修复红树林约29.56公顷。
为何要修复保护红树林?红树林下的大型底栖动物有哪些生态作用?潮州如何做好红树林和大型底栖动物保护工作?近日,唐以杰接受了笔者专访。
文:董志豪
红树林湿地是丰富的生态系统
南方日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红树林和底栖动物对海洋生态有哪些作用?
唐以杰:生物学意义的红树林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其他系统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红树林湿地还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水下有各种鱼虾蟹贝、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水中及岸上也生活着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链。
加大红树林的保护,不仅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还能有效地净化海水,防止赤潮危害。而与之相应地,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作用也非常重要。它们作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积极的消费者和转移者,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动态对天然和人工恢复红树林的生境变化均具有潜在的生物、生态指示作用。
它们能丰富红树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生产,其中,蟹类通过搬运、摄食和粉碎加工大量凋落物,可有效促进红树凋落物的分解和转化,并推动和丰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并且,受底栖动物扰动的影响,红树林区域内的土壤中铵和硫化物浓度会显著降低,从而极大地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能降低幼苗竞争压力。如蟹类底栖动物通过对树种、幼苗和繁殖体的啃食,成为影响红树林和其他海岸带森林植物幼苗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为剩余的幼苗提供一个相对有益的生存环境。
不过,底栖动物也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我们在研究中观察到,相手蟹一般栖息于红树林冠层,主要以新鲜树叶为食,成蟹刮食叶片表面,并移动至枝叶顶层,虽然破坏力未及所有树叶,但仍能移动30%以上的单片树叶。而藤壶、牡蛎等污损生物严重影响红树林正常生长发育,会导致天然幼苗和人工造林幼树成活率极低。
南方日报:红树林中的底栖动物易遭到哪些生存威胁?
唐以杰:个人认为,红树林植被的破坏与环境污染是导致底栖动物减少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对于底栖动物而言,红树林植被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红树林不仅能为其提供食物来源,它们还依靠红树林躲藏敌害以及避免被高温暴晒等。因此,如果红树林未得到良好保护,与之共存的底栖动物也会相应消亡。
另一个就是环境污染。虽然红树林有一定的自净功能,但毕竟自净的承受范围是有限的,如果海洋环境污染情况超过红树林自净能力的上限,最终同样会对红树林和底栖动物造成严重伤害。
建议潮州多种植乡土红树林植物树种
南方日报:据您观察研究,目前潮州饶平红树林和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
唐以杰:我是饶平县人。曾经,由于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饶平县的红树林随着水产养殖等快速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最近几年,每次返回家乡,走访调研中能明显感受到潮州红树林的面积在不断增加。这与潮州市政府对红树林和海洋生态的保护越发重视和广大居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不无关系。
虽然潮州的红树林和底栖动物保护工作有较大提升与进步,不过,相较于我省其他红树林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比如在湛江1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红树林分布面积9000多公顷,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78%,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腹地的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约500公顷,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2020年起,深圳开展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目前,深圳市红树林面积达296.18公顷,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8处。
再观潮州,现有红树林面积约为43.56公顷。在我看来,经过多年努力,潮州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此外,潮州红树林保护恢复的种类多以无瓣海桑为主,种植种类较为单一。相较于秋茄、白骨壤、木榄等乡土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由于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近年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滩涂红树林造林的重要树种。
不过,无瓣海桑的优势一定程度上也对人工林湿地水生经济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如由于无瓣海桑的速生性,土壤的快速酸性化明显不利于底内型生物的生长;又如无瓣海桑的速生性使人工林郁闭度迅速升高,郁闭度过高会影响林下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对于以浮游植物和海藻类为食的生物会有不利影响;过密的植物根丛也使底内生活的生物钻沙或挖洞受到影响。因此,建议潮州市在恢复红树林时,尽量多种植乡土红树林植物树种。
全社会都应参与红树林保护
南方日报:在红树林和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完善提升方面,您有何建议?其他地区有哪些好的管理经验值得潮州参考借鉴?
唐以杰:从大环境层面来讲,红树林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受到海域的环境影响更大,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底质条件(如土壤盐度和pH等)以及水动力特征等。但如果从小范围来说,不同的红树植物群落所产生的小环境都存有差异,使得小环境中涵养的底栖动物物种也截然不同。因此,即使是身处同个海域,红树植物种类越多,底质多样性越多,其涵养的底栖动物也更为丰富。
目前,潮州红树林种植种类较为单一,而且多为无瓣海桑人工林,可运用乡土树种对无瓣海桑纯林进行改造,增加乡土树种凋落物食物源,并根据不同林龄无瓣海桑人工林土壤酸性程度增养殖不同生活型的水产生物,对人工林现有的过度生长的低值优势种加大采捕力度等,以促进生态平衡。
2021年,我们团队以“一种修复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底栖动物资源的方法”申请专利,并运用至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的恢复实验,其中便包含上述举措。经过实验,该方法不仅促进淇澳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有效地增加鱼类及底栖动物的繁衍,修复品种1年后的存活率达50%以上;同时改善鸟类的栖息环境,恢复和发展实验区内和周边地区经济生物的种群数量和质量,使实验区生物多样化提高30%以上。
针对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等问题,个人建议潮州可向全省其他地市学习先进经验。一方面,发力吸引周边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在潮州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一个专门研究机构的引进和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能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对当地红树林和底栖动物后续管理也是益处甚多。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保护红树林和底栖动物永远都不只是某个部门或者区域的事情,而应该是全社会都参与的事情。在对市民群众的教育宣传方面,潮州可进一步加大力度,甚至让广大市民群众在适当的区域去近距离感受红树林以及大自然的魅力,让他们发现身边环境的美好,从而进一步树立起保护好自然环境的信心。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